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司马光劄子治平四年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○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一四、《新增格古要论》卷四、雍正《山西通志》卷一八五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臣伏见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,德性淳正,学术通明
自列侍从,久司谏诤,谠言嘉话,著在两朝。
仁宗至和服药之后,群臣便以皇嗣为言,五六年间,言者虽多,而未有定议。
最后谏官,极论其事,敷陈激切,感动主听。
仁宗豁然开悟,遂决不疑
由是先帝选自宗藩,入为皇子
曾未逾年,仁宗奄弃万国,先帝入承大统,盖以人心先定,故得天下帖然。
今以圣继圣,遂传陛下。
由是言之,于国有功为不浅矣,可谓社稷之臣也。
而其识虑深远,性尤慎密。
既不自言,故人亦无知者。
臣以忝在政府,因得备闻其事,臣而不言,是谓蔽贤掩善。
《诗》云:「无言不酬,无德不报」。
今虽在侍从,日承眷待,而其忠国大节,隐而未彰。
臣既详知,不敢不奏。
李诩第一书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七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四七、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》卷一○五
修白:人至,辱书及《性诠》三篇,曰以质其果是。
夫自信笃者,无所待于人;
有质于人者,自疑者也。
今吾子自谓「夫子与孟、荀、扬、韩复生,不能夺吾言」,其可谓自信不疑者矣。
而返以质于修,使修有过于夫子者,乃可为吾子辩,况修未及孟、荀、扬、韩之一二也。
修非知道者,好学而未至者也。
世无师久矣,尚赖朋友切磋之益,茍不自满而中止,庶几终身而有成。
常乐与学者论议往来,非敢以益于人,盖求益于人者也。
况如吾子之文章论议,岂易得哉?
固乐为吾子辩也。
茍尚有所疑,敢不尽其所学以告,既吾子之自信如是,虽夫子不能夺,使修何所说焉?
人还索书,未知所答,惭惕惭惕
修再拜。
高司谏景祐三年五月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八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六七、《儒林公议》卷下、《九朝编年备要》卷一○、《黄氏日钞》卷六一、范文正公年谱、《宋史》卷二八八《高若讷传》、《文编》卷四六、《文章辨体汇选》卷二二五、《渊鉴类函》卷二九七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官常典卷四○三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:某年十七时,家随州,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,始识足下姓名。
是时予年少,未与人接,又居远方,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、郑天休数人者,以文学大有名,号称得人。
而足下厕其间,独无卓卓可道说者,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。
其后更十一年,予再至京师,足下已为御史里行,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,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,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,君子人也,予犹疑之。
夫正直者不可屈曲,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,以不可屈之节,有能辨是非之明,又为言事之官,而俯仰默默,无异众人,是果贤者耶?
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。
自足下为谏官来,始得相识,侃然正色,论前世事,历历可听,褒贬是非,无一谬说。
噫!
持此辩以示人,孰不爱之?
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。
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,凡十有四年,而三疑之。
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,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。
前日范希文贬官后,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,足下诋诮希文为人。
予始闻之,疑是戏言,及见师鲁,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,然后其疑遂决。
希文平生刚正,好学通古今,其立朝有本末,天下所共知。
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,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,又畏有识者之责己,遂随而诋之,以为当黜,是可怪也。
夫人之性,刚果懦软禀之于天,不可勉强,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能。
今足下家有老母,身惜官位,惧饥寒而顾利禄,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,此乃庸人之常情,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。
虽朝廷君子,亦将闵足下之不能,而不责以能也。
今乃不然,反昂然自得,了无愧畏,便毁其贤,以为当黜,庶乎饰己不言之过。
夫力所不敢为,乃愚者之不逮;
智文其过,此君子之贼也。
希文果不贤邪?
自三四年来,从大理寺丞前行员外郎,作待制日,日备顾问,今班行中无与比者。
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?
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,是聪明有所未尽。
足下身为司谏,乃耳目之官,当其骤用时,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,反默默无一语,待其自败,然后随而非之?
若果贤邪,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,足下不得不言。
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,亦不免责,以为不贤,亦不免责,大抵罪在默默尔。
昔汉杀萧望之王章,计其当时之议,不肯明言杀贤者也,石显、王凤为忠臣,望之为不贤而被罪也。
今足下视石显、王凤果忠邪,望之果不贤邪?
当时亦有谏臣,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,亦诛而不足谏也。
今足下视之,果诛邪?
是直可欺当时之人,而不可欺后世也。
今足下又欲欺今人,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?
况今之人未可欺也。
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,进用谏臣,容纳言论,如曹修古、刘越,虽殁犹被褒称。
希文孔道辅,皆自谏诤擢用。
足下幸生此时,遇纳谏之圣主如此,犹不敢一言,何也?
前日又闻御史台朝堂,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,是可言者惟谏臣尔。
若足下又遂不言,是天下无得言者也。
足下在其位而不言,便当去之,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。
昨日安道贬官,师鲁待罪,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,出入朝中称谏官,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!
所可惜者,圣朝有事,谏官不言,而使他人言之,书在史册,他日为朝廷羞者,足下也。
《春秋》之法,责贤者备。
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,不忍便绝足下,而不以贤者责也。
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逐,则予今所言如此,乃是朋邪之人尔,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,使正予罪而诛之,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逐,亦谏臣之一效也。
前日足下在安道家,召予往论希文之事,时坐有他客,不能尽所怀,故辄布区区,伏惟幸察。
不宣。
修再拜。
曾参答弟子书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七
白诸足下,闻吾党之士思夫子而莫得见也,以有子之貌似夫子,欲假设其位以夫子师之,诸足下必其然乎否耶?
吾试为诸足下陈夫子之道以为断。
诸足下知天之有四时乎?
春能生物而不能长也,夏能长之而不能成也,秋能有成而不能敛也,敛之者其在冬矣。
自生民以来,有大圣德,居大圣位,而作法以济世者,类不过八九。
三皇经始之,五帝缵明之,禹、汤、文、武该洽之,周公祖述之。
经始之者春也,缵明之、该洽之者夏也,祖述之者秋也。
天恐斯文之中未有以折衷,乃生吾夫子于衰乱之世。
前圣之所未立者,俾夫子立之;
前圣之所未作者,俾夫子作之。
上规圣明,下救沦坏,垂之百王而不变,稽之千古而不疑
虽百周公、百尧舜复出于世,亦无以过夫子也。
是夫子于列圣有成岁之功也,是列圣不能敛而夫子敛之也。
吾以谓夫子之道江汉以濯之,秋阳以暴之,皓皓乎不可尚已!
吾与诸足下奚所识知
幸而生于时,得以登其门,望其堂,而传其道,以光荣其身。
吾与诸足下犹众无名之星也,夫子犹日月之明也,以无名之星代日月之明,虽积累万数,吾未见其可,况一焉而已乎!
诸足下奈何乃不察于是也?
天则有一冬,而诸足下有二冬乎?
苟有子升夫子之席,而吾与诸足下趋进于左右,敛衣而立,负墙而请,当是时,有子能勿愧乎?
吾有以知彼之愧也。
吾侪有所问而不能答,有所辨而不能断,哗然而往,默然而来,铿然而叩,寂然而应,当是时,有子能勿惭乎?
吾又知彼之惭也。
昔者吾友子渊,实有圣人之德,不幸短命,前夫子而死。
使子渊尚在,而设之于夫子之席,吾犹恐天下之不吾信也。
足下以有子之道义,孰与子渊
德明而仁备,孰与子渊
夫子称而叹之,孰与子渊
群弟子服其为人,孰与子渊
达夫子之道而邻夫子之性,孰与子渊
是数者皆无一可,而独以其容貌之似,而欲升师之席,窃师之位,不亦难乎!
夫容貌之似者,非独有子也,阳虎亦似矣。
如欲其大似,则当以阳虎为先,奚先于有子哉?
诸足下果欲何耶?
复欲睹夫子之容乎?
复欲闻夫子之道乎?
如止欲睹夫子之容,则图之可也,木之可也,何必取弟子之似者以僭其称而悖其位?
欲闻夫子之道,不可以茍而已也。
且吾闻之:师其道,不必师其人;
师其人,不必师其形。
如欲师其道,则有夫子之六经在,《诗》可以见夫子之心,《书》可以知夫子之断,《礼》可以明夫子之法,《乐》可以达夫子之德,《易》可以察夫子之性,《春秋》可以存夫子之志。
是之弗务,而假设以为尚,此吾所以悼痛而不敢知也。
且昔夫子果何师哉?
师尧、舜者也,师文王者也,师周公者也。
惟曰师其道而已,未闻其假设而师之,则似尧、舜者,似文王者,似周公者,终身而不得见矣。
茍不见其人,则亦弗师其道乎?
夫麟之于兽也,凤之于鸟也,出乎其类而处乎长者也。
不幸而麟以死,凤以亡,则亦假设而为之乎?
诸足下盍姑止,不然,吾恐万世之后,完口者寡矣。
死而无知则已,如其有知,则子渊、子路辈将瞋目流涕而有责于足下也。
诸足下其思之!
不宣。
(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五九。又见万历《兖州府志》卷五一,《阙里志》卷二一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经籍典卷二二四、学行典卷一四六。)
文末原按:「江钿《文海》多以他人文为公所作。其章章者,《筠州学记》,曾巩文也;(绵本亦误收。)《察言论》,唐庚文也。甚至元丰以后暨徽宗朝所下制诏,亦有托公名者,自当删去。惟京本《英辞类稿》似少伪妄,而《代曾参答弟子书》,不知何人之文,与此卷《兵储》、《塞垣》两论皆可疑。削之恐无以解后来之惑,姑留而著其说。」
校理邵学士庆历五年冬1045年冬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○一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九五 创作地点:安徽省滁州市
伏审召试荣庭,升华儒馆
方思驰贺,遽辱飞笺。
伏惟某人性禀生知,材惟秀出。
学通今古,究明人事之始终;
辞富典谟,焕发文章之雅颂。
蔚然茂器,蔼著休声。
上相之知人,务荐贤而报国。
况此图书之府,素为俊彦之游。
峻乃清资,岂止文翰之乐;
兹焉养士,以取公辅之材。
豪英既登,朝野共庆;
顾兹沦谪,敢谓记存?
已怀欣抃之诚,又积感铭之恳。
患于涩讷,匪可殚陈。
蔡君谟求书集古录序书嘉祐七年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九 创作地点: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
修启:向在河朔,不能自闲,尝集录前世金石之遗文,自三代以来古文奇字,莫不皆有。
中间虽罪戾摈斥,水陆奔走,颠危困踣,兼之人事吉凶,忧患悲愁,无聊仓卒,未尝一日忘也。
盖自庆历乙酉,逮嘉祐壬寅,十有八年,而得千卷,顾其勤至矣,然亦可谓富哉!
窃复自念,好嗜与俗异驰,乃独区区收拾世人之所弃者,惟恐不及,是又可笑也。
因辄自叙其事,庶以见其志焉。
然顾其文鄙意陋,不足以示人。
既则自视前所集录,虽浮屠、老子诡妄之说,常见贬绝于吾儒者,往往取之而不忍遽废者,何哉?
岂非特以其字画之工邪?
然则字书之法虽为学者之馀事,亦有助于金石之传也。
若浮屠、老子之说当弃而获存者,乃直以字画而传,是其幸而得所托尔,岂特有助而已哉?
仆之文陋矣,顾不能以自传,其或幸而得所托,则未必不传也。
由是言之,为仆不朽之托者,在君谟一挥毫之顷尔。
窃惟君子乐善欲成人之美者,或闻斯说,谓宜有不能却也,故辄持其说以进而不疑
伏惟幸察。
按: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六九。又见《蔡福州外纪》卷四,《八代文钞》第二六册,《文章辨体汇选》卷二二五,《文编》卷四八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文学典卷一六四字学典卷九。
韩忠献王书(三○ 治平□年)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○四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四四
某启:不侍台席,忽复弥旬经节,伏承动履清福。
杜门俟命,已上三表,便值休假。
方欲旦夕驰布恳诚于左右,忽辱惠翰,感慰兼深。
某去就之际,不惟果于自决,而相知者皆勉以必去不疑
亮公见爱素深,意必不殊也。
此来赖君相之明,为之辨别,皎然明白,中外无所疑惑矣。
则某之引去不嫌稍速,所推恩礼不必过优,使灾难中遂逃祸咎,而保安全于始终,蒙德不浅矣。
区区所欲述者此尔,伏惟幸察。
李留后(四 嘉祐三年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○八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四七
某再拜:近因人还,尝得附状。
兹者寄水人至,又辱书,审春寒体况清康。
惠清泉,亟饮甚甘,实如不疑所品。
物固有处于幽晦而发于贤哲者,兹鄙夫欣慕,乐于纪述也。
适值馆伴契丹人使,旦夕到阙,颇区区,须事毕,当驰上也。
人还,谨奉此。
朝请大夫致仕晁公墓志铭崇宁元年十月1102年 北宋 · 晁补之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七四五、《鸡肋集》卷六七、咸丰《济宁直隶州志》卷五 创作地点: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
公讳端仁,字尧民,世家开封,后徙钜野
工部侍郎讳迪之曾孙,赠吏部尚书讳宗简之孙,而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讳仲参之子也。
母公孙氏,济南郡太君
公儿童知学问如成人,通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洞达世务,尤妙于词赋,晔然为山东进士
再从乡书皆举首,声动京师
翰林学士滕甫、知制诰邵必见其试文而惊。
英宗谅阴罢临轩,遂由别试第二擢甲科。
而公文实第一,以宋涣知名太学而跻焉,场屋汹汹为不平。
初调常州司理参军,听决明甚。
尝以事请逮宜兴豪,守王说,长者,吏盖豪状,白:「即讯」。
公闻,走诣,告所以逮者,吏犹白:「檄已去」。
公怒叱吏曰:「檄固守出,守改檄不可耶」?
卒逮之,由是知公。
前守陈襄大兴学,为东南冠,至是,公以掾兼廪食事,而士从公讲授,常数百人。
丁银青忧。
银青精吏道,恤民隐。
通判舒州,上书言马当山罗刹石之险,请凿秋口浦、枞阳渠以避之,报可而没。
公护丧浮江,会王荆公金陵,遽往请铭。
荆公一见而知之。
荆公尝佐舒,其事盖昔所欲兴而不果者也,为作铭特详,银青因益显。
免丧,调寿光县主簿
清献赵公抃未入境,即以学官荐之,时熙宁四年也。
初,遣使察访诸路,而京东以命邓润甫、吕升卿
两人素非知公,亦首辟之。
既见,乃知出荆公意也。
然公详重,论数不合,故已事不迁。
久之,以定陶丞为兵部主簿,改著作佐郎,充河北籴便司勾当公事,迁秘书丞
初修官制,预讨论者皆一时文学士,而公在选中。
尚书右丞黄公履御史中丞,又以御史荐公。
既召对,而宰相王岐公以姻嫌罢之,然公资抗直喜事,人亦畏其在言责者。
会再遣使高丽,议以公为书状官
往见岐公,未及语,岐公曰:「岂以母老惮海行乎?
还朝为馆职,有故事矣」。
公曰:「非为是也,顾事有细而系国体者。
丰稷尝以此官往矣,高丽使者欲令庭谒,不肯,使者虽降揖,而竟不客之。
犹选人也,今用朝臣往见其国主,固客也,而其使者欲不客之,可乎?
愿蕝此仪,即往」。
岐公难之而止。
太仆丞
济南忧,免丧,充广济河辇运
而局在钜野,日从亲旧宴语,殚其俸,为食饮费。
广济输谷羡,应赏,不自列。
提举河北便籴粮草,计办如广济时。
又改提举江淮铸钱事,以远丐罢。
得知沂州,治尚安静。
前此,民或不知吾守谁何,而公治近民,至耕夫牧儿皆能言吾守晁公,或图其像藏之。
考课以最闻,召对便殿,哲宗迎语曰:「是尝与吕大防河北事者耶」?
公徐对曰:「臣尝任河北便籴,尚书省以白劄子改钞法,此臣职事,且干边计,故尝论列而止,非与大防争也」。
因复从容论时事得失,哲宗皆嘉纳。
复以为提举河北常平等事。
代还,执政曰:「积粟充,然不按吏,何也」?
公对以「职在农役,不敢以是为先」,执政不悦。
乃知寿州,又改知曹州
考课复第一。
上以彰信节度即位,吏民争言,吾军上龙潜地,皆求贡,觊非常恩,以是动公。
公曰:「吾以守臣恩任子,非常矣,公等自为之」。
乃独以上在邸时谕戒吏民之语刻石上之,诏改兴仁军焉。
故人子得疾京师,殆,语仆曰:「以我之曹南晁守」。
及境而死。
吏白:「应视尸」。
公不许,而为治丧,还其家。
召为金部郎中,会常计,句隐伏,出馀赢,号称职,而论事正色,数不屈其长。
适有江淮使者来,见之愕然,私谓曰:「郎中启事尚书乃尔耶」?
公曰:「人复有憃如我者乎」?
即上章求去。
主客郎中,而公又不愿留,乃知徐州,改襄州蔡州,皆未行。
执政有不合而罢者,宰相疑其异己,故数徙公,而公故倦游,对客时诵渊明《归去来词》,浩然无意于世矣。
俄乞致仕,得请。
而公亦感疾,以崇宁元年七月丁亥终于家,年六十有八。
其年十月辛酉葬于济州任城县鱼山
佐著作,九迁为朝请大夫,勋柱国,服五品。
娶叶氏,钱唐县,前卒。
五子:损之,兖州龚丘县主簿
泰之单州城武县主簿
谦之,太庙斋郎
其第二子临之、第四子涣之蚤卒。
涣之幼奇警,公痛伤之。
一女,适单州单父主簿李公济
孙男八人:公美、公善、公序、公瑾、公仪、公琬、公惠、公琰。
孙女四人:长适曹南董䅅,次适同郡李相如,次适富春尚贤,幼在室。
公事亲孝,岂弟,老于文学,以纠宗睦族为志。
不设机械,而喜导人于善,人亦多爱之。
其亡,乡党皆为之流涕焉。
有《易论》十卷,文集十卷。
而于《易》尤致志,其「七日来复」、「八月有凶」,义特妙,词多不载。
初公少日,与今尚书右丞范公纯礼俱学许昌,又与故门下侍郎李公清臣相从毗陵,皆厚善。
范公与其善论事,李公尝谓其不愧屋漏者。
两公同时秉政,而公为郎,终不倚以进,岂非贤哉?
江南黄庭坚有美名,尤厚公,其诗曰:「慇勤均骨肉,四海一尧民」。
黄亦不妄与人者也。
铭曰:
楚人有言:「何方圆之能周?
孰异道而相安」?
盖不齐者物之情,而齐之实难。
士有志业,所蕲者时。
岂无其时?
从古异施。
往追吾亡,歧又有歧。
舍旃勿从,则又后之。
公逢世治,童冠有闻。
欲任士责,以其一身。
譬彼大木,工师既求,斲而小之,则惟匠尤。
中和之行,果达之才,济以其学,文词孔偕。
召而罢之,时则有命,去彼取此,惟恬不竞。
惟恬不竞,能乐若此,不施其邦,亦施其里。
彼污得志,惟厚尔颜;
我忱不怍,有鱼彼山。
与焦殿丞书(一三 嘉祐六年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一一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五○
某启:自相别后,方欲作书,遽承不疑学士有来归之命。
自后更欲附书,则思舟行已在道,无处可附。
亦以不久相见,不必为书也。
适得信,喜来甚速,且承酷热中体气清安,其他皆可尽于相见也。
某为今夏病暑,不可胜任,又得喘疾,遂且在告。
盖衰老之态,自然如此也。
略留来人,附此草草。
帝王世次图后序1063年年末)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一六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四三、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》卷一六二、《历代名贤确论》卷一一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余既略论帝王世次而见《本纪》之失,犹谓文、武与相去十五六世,其缪较然不疑
而尧、舜、禹之世相去不远,尚冀其理有可通,乃复以《尚书》、《孟子》、孔安国、皇甫谧诸书,参考其寿数长短,而尤乖戾不能合也。
据《书》及诸说云:尧寿一百一十六岁,舜寿一百一十二岁,禹寿百岁。
尧年十六即位,在位七十年,年八十六始得舜而试之,二年乃使摄政。
时舜年三十,居试、摄通三十年而尧崩。
舜服尧丧三年毕,乃即位,在位五十年而崩。
方舜在位三十三年命禹摄政,凡十七年而舜崩。
禹服舜丧三年毕,乃即位,在位十年而崩。
由是言之,当尧得舜之时,尧年八十六,舜年三十。
以此推而上之,是尧年五十七已见四世之玄孙生一岁矣。
舜居试、摄及在位通八十二年,而禹寿百岁。
以禹百年之间推而上之,禹即位及居舜丧通十三年,又在舜朝八十二年,通九十五年,则当舜摄、试之初年,禹才六岁。
是舜为玄孙年三十时,见四世之高祖方生六岁矣。
至于舜娶尧二女,据图为曾祖姑。
虽古远世异,与今容有不同,然人伦之理乃万世之常道,不错乱颠倒之如此。
然则诸家世次、寿数长短之说,圣经之所不著者,皆不足信也决矣。
钟繇表跋(一)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二二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三七、《集古录》卷四、《六一题跋》卷四
钟繇法帖者,曹公破关羽贺捷表也。
其后书云:「建安二十四年闰月九日,南蕃东武亭侯钟繇上」。
集贤校理孙思恭精于历学,余问孙君建安二十四年闰在何月,思恭为余以汉家所用四分乾象历推之,是岁己亥,二历皆闰十月
陈寿《三国志》所书时月虽为简略,然以思恭言考之则合。
按《魏志》是岁冬十月军还洛阳,其下遂书孙权请讨关羽自效,于《吴志》则书闰月讨羽。
以魏、吴二《志》参较,是闰十月矣。
《吴志》又书十二月及其子平,《魏志》明年正月乃书首至洛阳
盖二《志》相符,乃闰十月方征至十二月获之,明年正月始传首至洛,理可不疑
然则钟繇安得于闰十月先贺捷也?
由是此表可疑为非真。
而今世盛行,复有两本,字大小不同,小字差类书,然不知其果是否。
姑并存之,以俟识者。
治平元年七月廿六日书。
唐孔颖达碑跋(〔贞观二十二年〕)1064年5月5日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二三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三八、《集古录》卷五、《六一题跋》卷五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右《孔颖达碑》,于志宁撰。
其文磨灭,然尚可读。
今以其可见者质于《唐书》列传,传所阙者,不载颖达卒时年寿,其与魏郑公奉敕共修《隋书》亦不著,又其字不同。
传云字仲达,碑云字冲远,碑字多残缺,惟其名字特完,可以正传之缪不疑
以冲远为仲达,以此知文字转易失其真者,何可胜数?
幸而因余《集录》所得,以正其讹舛者,亦不为少也。
乃知余家所藏,非徒玩好而已,其益岂不博哉!
治平元年端午日书。
唐颜鲁公书残碑跋(一)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二五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四○、《集古录》卷七、《六一题跋》卷七
右颜氏残碑,以《家庙碑》考之,是颜允南碑也。
《家庙碑》云,允南历殿中、膳部、司郎中司业金乡男
此碑云肃宗中京,迁司封,寻封金乡县男,又云迁国子司业
此碑云二子颍、颎,颎好为五言诗,授校书郎,早卒;
《家庙碑》亦云颎好五言,校书
而此碑又云与弟允臧同时台省,则为允南可知不疑
惟书颍事,《家庙碑》云侍郎蒋冽赏其判,此碑云为崔器所赏,小不同尔。
治平元年寒食日书。
虞城李令去思颂跋(〔元和四年〕)1064年2月7日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二六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四一、《集古录》卷八、《六一题跋》卷八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右《虞城李令去思颂》,李白撰文王遹篆。
唐世以书自名者多,而小篆之学不数家,自阳冰独擅,后无继者,其前惟有《碧落碑》而不见名氏。
开元天宝时人,在阳冰前而相去不远,然当时不甚知名。
虽字画不为工,而一时未有及者,所书篆字惟有此尔,世亦罕传。
余以《集录》求之勤且博,廑得此尔。
今世以小篆名家,如邵不疑、杨南仲、章友直,问之,皆云未尝见也。
治平元年二月七日书。
正统论(下 康定元年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二九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六、《文编》卷二八、《文章辨体汇选》卷三九四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皇极典卷一六九
凡为正统之论者,皆欲相承而不绝,至其断而不属,则猥以假人而续之,是以其论曲而不通也。
夫居天下之正,合天下于一,斯正统矣,尧、舜、夏、商、周、秦、汉、唐是也。
始虽不得其正,卒能合天下于一,夫一天下而居上,则是天下之君矣,斯谓之正统可矣,晋、隋是也。
天下大乱,其上无君,僭窃并兴,正统无属。
当是之时,奋然而起,并争乎天下,有功者彊,有德者王,威泽皆被于生民,号令皆加乎当世。
幸而以大并小,以彊兼弱,遂合天下于一,则大且彊者谓之正统,犹有说焉。
不幸而两立不能相并,考其迹则皆正,较其义则均焉,则正统者将安予夺乎?
东晋、后魏是也。
其或终始不得其正,又不能合天下于一,则可谓之正统乎?
魏及五代是也。
然则有不幸而丁其时,则正统有时而绝也。
故正统之序,上自尧、舜,历、商、秦、汉而绝,晋得之而又绝,隋、唐得之而又绝,自尧、舜以来,三绝而复续。
惟有绝而有续,然后是非公、予夺当而正统明。
然诸儒之论,至于秦及东晋、后魏、五代之际,其说多不同。
其恶秦而黜之以为闰者谁乎?
是汉人之私论,溺于非圣曲学之说者也。
其说有三,不过曰灭弃礼乐,用法严苛,与其兴也不当五德之运而已。
五德之说,可置而勿论。
其二者特始皇帝之事尔,然未原秦之本末也。
昔者尧传于舜,舜传于禹。
之衰也,汤代之王;
商之衰也,周代之王;
周之衰也,秦代之王。
其兴也,或以德,或以功,大抵皆乘其弊而代之。
初,世衰而桀为昏暴,汤救其乱而起,稍治诸侯而诛之,其《书》曰「汤征自」是也。
其后卒以攻桀而灭
及商世衰而为昏暴,周之文、武救其乱而起,亦治诸侯而诛之,其《诗》所谓「崇」、「密」是也。
其后卒攻而灭商。
推秦之兴,其功德固有优劣,而其迹岂有异乎?
秦之《纪》曰:其先大业,出于颛顼之苗裔,至孙伯翳,佐禹治水有功,唐、虞之间,赐姓嬴氏
及非子为周养马有功,秦仲始为命大夫
襄公与立平王,遂岐、丰之赐。
当是之时,周衰固已久矣,乱始于穆王,而继以厉、幽之祸,平王东迁,遂同列国。
而有齐、晋大侯,鲁、卫同姓,擅相攻伐,共起而弱周,非独秦之暴也。
秦于是时,既平犬夷,因取周所赐岐、丰之地。
而缪公以来,始东侵晋,地至于河,尽灭诸戎,拓国千里。
其后关东诸侯强僭者日益多,周之国地日蹙,至无复天子之制,特其号在尔。
秦昭襄王五十二年,周之君臣稽首自归于秦。
至其后世,遂灭诸侯而一天下。
此其本末之迹也。
其德虽不足,而其功力尚不优于魏、晋乎?
始秦之兴,务以力胜。
至于始皇,遂悖弃先王之典礼,又自推水德,任法而少恩,其制度文为,皆非古而自是,此其所以见黜也。
始皇之不德,不过如桀、纣,桀、纣不废、商之统,则始皇未可废秦也。
其私东晋之论者曰:周迁而东,天下遂不能一。
仲尼作《春秋》,区区于尊周而黜吴、楚者,岂非以其正统之所在乎?
晋迁而东,与周无异,而今黜之,何哉?
曰:是有说焉,较其德与迹而然耳。
周之始兴,其来也远。
当其盛也,规方天下为大小之国,众建诸侯,以维王室,定其名分,使传子孙而守之,以为万世之计。
厉王之乱,周室无君者十四年,而天下诸侯,不敢侥倖而窥周。
于此然后见周德之深,而文、武、周公之作,真圣人之业也。
平王之迁,国地虽蹙,然周德之在人者未厌,而法制之临人者未移。
平王以子继父,自西而东,不出王畿之内。
则正统之在周也,推其德与迹可以不疑
夫晋之为晋,与乎周之为周也异矣。
其德法之维天下者,非有万世之计,圣人之业也,直以其魏之禅而合天下于一,推较其迹,可以曰正而统耳。
惠帝之乱,至于悯、怀之间,晋如线尔,惟嗣君继世,推其迹曰正焉可也。
建兴之亡,晋于是而绝矣。
夫周之东也,以周而东。
晋之南也,岂复以晋而南乎?
自悯死贼庭,琅邪起江表,位非嗣君,正非继世,徒以晋之臣子,有不忘晋之心,发于忠义而功不就,可为伤已!
若因而遂窃正统之号,其可得乎?
《春秋》之说「君弑而贼不讨」,则以为无臣子也。
使晋之臣子遭乎圣人,适当《春秋》之诛,况欲干天下之统哉?
若乃国已灭矣,以宗室子自立于一方,卒不能复天下于一,则晋之琅邪,与夫后汉刘备五代汉之刘崇何异?
未尝为正统,则东晋可知焉耳。
其私后魏之论者曰:魏之兴也,其来甚远。
昭成建国改元,承天下衰弊,得夺其力,并争乎中国。
七世至于孝文,而去夷即华,易姓建都,遂定天下之乱,然后修礼乐、兴制度而文之。
考其渐积之基,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,而其为功,何异王者之兴?
今特以其不能并晋、宋之一方,以小不备而黜其大功,不得承百王之统者何哉?
曰:质诸圣人而不疑也。
今为魏说者,不过曰功多而国彊耳,此圣人有所不与也。
春秋之时,齐桓、晋文可谓有功矣。
吴、楚之僭,迭彊于诸侯矣。
圣人于《春秋》,所尊者周也。
然则,功与彊,圣人有所不取也。
论者又曰:秦起夷狄,以能灭周而一天下,遂进之。
魏亦夷狄,以不能灭晋、宋而见黜。
是则因其成败而毁誉之,岂至公之笃论乎?
曰:是不然也,各于其党而已。
周、秦之所以兴者,其说固已详之矣。
当魏之兴也,刘渊匈奴,慕容以鲜卑,符生以氐,弋以羌,赫连、秃发、石勒、季龙之徒,皆四夷之雄者也。
其力不足者弱,有馀者彊,其最彊者符坚。
当坚之时,自晋而外,天下莫不为秦,休兵革,兴学校,庶几刑政之方。
不幸未几而败乱,其又彊者曰魏。
自江而北,天下皆为魏矣,幸而传数世而后乱。
以是而言,魏者才优于符坚而已,岂能干正统乎?
五代之得国者,皆贼乱之君也。
而独伪梁而黜之者,因恶梁者之私论也。
唐自僖、昭以来,不能制命于四海,而方镇之兵作。
已而小者并于大,弱者服于强。
其尤彊者,朱氏以梁,李氏以晋,共起而窥唐,而梁先得之
李氏因之借名讨贼,以与梁争中国,而卒得之,其势不得不以梁为伪也。
而继其后者,遂因之,使梁独被此名也。
梁固不得为正统,而唐、晋、汉、周何以得之
今皆黜之。
而论者犹以汉为疑,以谓契丹灭晋,天下无君,而汉起太原,徐驱而入汴,与梁、唐、晋、周其迹异矣,而今乃一概,可乎?
曰:较其心迹,小异而大同尔。
刘知远,晋之大臣也。
方晋有契丹之乱也,竭其力以救难,力所不胜而不能存晋,出于无可奈何,则可以少异乎四国矣。
汉独不然,自契丹与晋战者三年矣,汉独高拱而视之,如齐人之视越人也,卒幸其败亡而取之。
契丹之北也,以中国委之许王从益而去。
从益之势,虽不能存晋,然使忠于晋者得而奉之,可以冀于有为也。
汉乃杀之而后入。
以是而较其心迹,其异于四国者几何?
矧皆未尝合天下于一也。
其于正统,绝之何疑!
正统论(上 康定元年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二九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皇极典卷一六九
《传》曰:「君子大居正」。
又曰:「王者大一统」。
正者,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;
统者,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。
由不正与不一,然后正统之论作。
尧、舜之相传,三代之相代,或以至公,或以大义,皆得天下之正,合天下于一,是以君子不论也,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。
及后世之乱,僭伪兴而盗窃作,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,周平王之有吴、徐是也;
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,前世谓秦为闰是也。
由是正统之论兴焉。
自汉而下,至于西晋,又推而下之,为宋、齐、梁、陈。
自唐而上,至于后魏,又推而上之,则为夷狄。
帝王之理舛,而始终之际不明,由是学者疑焉,而是非又多不公。
自周之亡迄于显德,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,或理或乱,或取或传,或分或合,其理不能一概。
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:周、秦之际也,东晋、后魏之际也,五代之际也。
秦亲得周而一天下,其迹无异禹、汤,而论者黜之,其可疑者一也。
东晋西晋则无终,以隋承后魏则无始,其可疑者二也。
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,然同归于贼乱也,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,其可疑者三也。
夫论者何?
为疑者设也。
尧、舜、三代之始终,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,固不待论而明也。
后世之有天下者,帝王之理或舛,而始终之际不明,则不可以不疑
故曰由不正与不一,然后正统之论作也。
然而论者众矣,其是非予夺,所持者各异,使后世莫知夫所从者,何哉?
盖于其可疑之际,又挟自私之心,而溺于非圣之学也。
西晋之灭,而南为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,北为后魏、北齐、后周、隋。
东晋者曰隋得陈,然后天下一,则推其统曰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隋。
后魏者曰统有所受。
则推其统曰唐受之隋,隋受之后周,后周受之后魏。
至其甚相戾也,则为《南史》者,诋北曰虏;
为《北史》者,诋南曰夷。
自私之偏说也。
自古王者之兴,有盛德以受天命,或其功泽被于生民,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,岂偏名于一德哉?
至于汤、武之起,所以救弊拯民,盖有不得已者,而曰五行之运有休王,一以彼衰,一以此胜,此历官、术家之事。
而谓帝王之兴乘五运者,缪妄之说也,不知其出于何人。
盖自孔子殁,周益衰乱,先王之道不明,而人人异学,肆其怪奇放荡之说。
后之学者,不能卓然奋力而诛绝之,反从而附益其说,以相结固。
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,由汉以来,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。
此所谓溺于非圣之学也。
惟天下之至公大义,可以祛人之疑,而使人不得遂其私。
夫心无所私,疑得其决,则是非之异论息而正统明。
所谓非圣人之说者,可置而勿论也。
按: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六。又见《学海》君道部卷二三四。
魏论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二九
新与魏皆取汉者,新辄败亡,魏遂传数世而为晋。
不幸东汉无贤子孙,而魏为不讨之雠。
今方黜新而进魏,疑者以谓与奸而进恶,此不可以不论也。
昔三代之兴也,皆以功德,或积数世而后王。
其亡也,衰乱之迹亦积数世而至于大坏,不可复支,然后有起而代之者。
其兴也,皆以至公大义为心。
成汤尚有惭德,伯夷、叔齐至耻食周粟而饿死,况其后世乎?
自秦以来,兴者以力,故直较其迹之逆顺、功之成败而已。
彼汉之德,自安、和而始衰,至桓、灵而大坏,其衰乱之迹,积之数世,无异三代之亡也。
故豪杰并起而争,而强者得之
此直较其迹尔。
故魏之取汉,无异汉之取秦、而秦之取周也。
夫得正统者,汉也;
得汉者,魏也;
得魏者,晋也。
晋尝统天下矣。
推其本末而言之,则魏进而正之不疑
按: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五九。又见《古文图书集成》皇极典卷一六九、经籍典卷三八一。
易童子问1037年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三七 创作地点:湖北省宜昌市
童子问曰:「『《乾》,元、亨、利、贞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众辞淆乱,质诸圣。
《彖》者,圣人之言也」。
童子曰:「然则乾无四德,而《文言》非圣人书乎」?
曰:「是鲁穆姜之言也,在襄公之九年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象》曰『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其传久矣,而世无疑焉,吾独疑之也。
盖圣人取象所以明卦也,故曰『天行健』。
《乾》而嫌其执于象也,则又以人事言之,故曰『君子以自强不息』。
六十四卦皆然也。
《易》之阙文多矣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乾》曰用九,《坤》曰用六,何谓也」?
曰:「释所以不用七八也。
《乾》爻七九则变,《坤》爻八六则变,《易》用变以为占,故以名其爻也。
阳过乎亢则灾,数至九而必变,故曰『见群龙无首,吉』。
物极则反,数穷则变,天道之常也,故曰『天德不可为首也』。
阴柔之动,多入于邪,圣人因其变以戒之,故曰『利永贞」』。
童子问曰:「《屯》之《彖》、《象》与卦之义反,何谓也」?
曰:「吾不知也」。
童子曰:「《屯》之卦辞曰『勿用有攸往』,《彖》曰『动乎险中,大亨贞』,动而大亨,其不往乎?
《象》曰『君子以经纶』,不往而能经纶乎」?
曰:「居《屯》之世者,勿用有攸往,众人也;
治《屯》之时者,动乎险而经纶之,大人君子也,故曰『利建侯」』。
童子问曰:「《象》曰『山下出泉,《蒙》,君子以果行育德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《蒙》者,未知所适之时也,处乎《蒙》者,果于自信其行以育德而已。
《蒙》有时而发也,患乎不果于自修,以养其德而待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象》曰『云上于天,《需》,君子以饮食宴乐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《需》,须也,事有期而时将至也,云已在天,泽将施也,君子之时将及矣。
少待之焉,饮食以养其体,宴安和乐以养其志,有待之道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师》,贞,丈人,何谓也」?
曰:「师正于丈人也,其《彖》曰『能以众正,可以王矣」』。
童子曰:「敢问可以王矣,孰能当之」?
曰:「汤、武是已。
彼二王者以臣伐主,其为毒也甚矣。
然其以本于顺民之欲而除其害,犹毒药瞑眩以去疾也,故其《彖》又曰『行险而顺』。
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」。
童子曰:「然则汤、武之师正乎」?
曰:「凡师必正于丈人者,文王之志也。
以此毒天下而王者,汤、武也。
汤、武以应天顺人为心,故孟子曰『有汤、武之心则可也」』。
童子曰:「『吉,无咎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为《易》之说者,谓无咎者本有咎也,又曰善补过也。
呜呼!
举师之成功莫大于王也,然不免毒天下,而仅得补过、无咎,以此见兵非圣王之所务,而汤、武不足贵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地上有水,《比》,先王以建万国、亲诸侯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王氏之传曰『万国以比建,诸侯以比亲』,得之矣。
盖王者之于天下,不可以独比也,故建为万国,君以诸侯,使其民各比其君,而万国之君共比于王,则视天下如身之使臂、臂之使指矣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同人》之《彖》曰『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』,《象》又曰『君子以类族辨物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通天下之志者,同人也;
类族辨物者,同物也。
夫同天下者不可以一概,必使夫各得其同也。
人睽其类而同其欲,则志通
物安其族而同其生,则各从其类。
故君子于人则通其志,于物则类其族,使各得其同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,鬼神害盈而福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圣人急于人事者也,天人之际罕言焉,惟《谦》之《彖》略具其说矣。
圣人,人也,知人而已。
天地鬼神不可知,故推其迹;
人可知者,故直言其情。
以人之情而推天地鬼神之迹,无以异也。
然则修吾人事而已;
人事修,则与天地鬼神合矣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雷出地奋,《豫》,先王以作乐崇德,殷荐之上帝,以配祖考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于此见圣人之用心矣。
圣人忧以天下,乐以天下。
其乐也,荐之上帝祖考而已,其身不与焉。
众人之豫,豫其身耳。
圣人以天下为心者也,是故以天下之忧为己忧,以天下之乐为己乐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观》之《象》曰『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圣人处乎人上而下观于民,各因其方,顺其俗而教之。
民知各安其生而不知圣人所以顺之者,此所谓神道设教也」。
童子曰:「顺民,先王之所难欤」?
曰:「后王之不戾民者鲜矣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剥》,『不利有攸往』,《彖》曰『顺而止之,观象也。
君子尚消息盈虚,天行也』者,何谓也」?
曰:「《剥》,阴剥阳也,小人道长、君子道消之时也,故曰『不利有攸往』。
君子于此时而止,与《屯》之『勿往』异矣。
《屯》之世,众人宜勿往,而君子动以经纶之时也;
《剥》者,君子止而不往之时也。
剥尽则复,否极则泰,消必有息,盈必有虚,天道也。
是以君子尚之,故顺其时而止,亦有时而进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《复》,其见天地之心乎』者,何谓也」?
曰:「天地之心见乎动,《复》也,一阳初动于下矣。
天地所以生育万物者本于此,故曰『天地之心』也。
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,其《彖》曰『刚反,动而以顺行』是矣」。
童子曰:「然则《象》曰『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』,岂非静乎」?
曰:「至日者,阴阳初复之际也,其来甚微,圣人安静以顺其微,至其盛然后有所为也,不亦宜哉」!
童子问曰:「《大过》之卦辞曰『利有攸往,亨』,其《象》曰『君子以独立不惧,遁世无闷』者,其往乎?
其遁乎」?
曰:「《易》非一体之书,而卦不为一人设也。
《大过》者,桡败之世可以大有为矣。
当物极则反,易为之力之时,是以往而必亨也;
然有不以为利而不为者矣。
故居是时也,往者利而亨,遁者独立而无闷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坎》之卦曰『习坎』,其《彖》曰『习坎,重险也』者,何谓也」?
曰:「《坎》因重险之象,以戒人之慎习也。
习高山者可以追猿猱,习深渊者至能泅泳出没以为乐。
夫险可习,则天下之事无不可为也。
是以圣人于此戒人之习恶而不自知,诱人于习善而不倦,故其《象》曰『君子以常德行,习教事』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《咸》,取女吉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咸,感也。
其卦以刚下柔,故其《彖》曰『男下女』,是以『取女吉』也」。
童子又曰:「然则男女同类欤」?
曰:「『男女睽而其志通』,谓各睽其类也。
凡柔与柔为类,刚与刚为类。
谓感必同类,则以柔应柔,以刚应刚,可以为咸乎?
故必二气交感,然后为咸也。
夫物类同者自同也,何所感哉?
惟异类而合,然后见其感也。
铁石,无情之物也,而以磁石引针,则虽隔物而应。
《彖》曰『观其所感,而万物之情可见』者,谓此类也」。
童子又曰:「然则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,是果异类乎」?
曰:「天下之广,蛮夷戎狄、四海九州之类,不胜其异也。
而能一以感之,此王者所以为大,圣人所以为能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《恒》,利有攸往』,『终则有始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恒之为言久也,所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也,久于其道者知变之谓也。
天地升降而不息,故曰『天地之道久而不已』也。
日月往来,与天偕行而不息,故曰『日月得天而能久照』。
四时代谢循环而不息,故曰『四时变化而久成』。
圣人者尚消息盈虚,而知进退存亡者也,故曰『圣人久于其道而化成」』。
童子问曰:「『《乾》,亨,小利贞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《象》,阴进而阳遁也,《遁》者见之先也。
阴进至于否,则不正利矣。
《遁》者阴浸而未盛,阳能先见而遁,犹得小利其正焉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明入地中。
《明夷》,君子以莅众,用晦而明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日,君象也,而下入于地,君道晦而天下暗矣。
大哉!
万物各得其随,则君子向晦而入宴息;
天下暗而思明,则君子出而临众。
商纣之晦,周道之明也,因其晦发其明,故曰『用晦而明」』。
童子曰:「然则,圣人贵之乎」?
曰:「不贵也。
圣人非武王而贵文王矣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《家人》,利女贞』,何谓也?
其不利君子之正乎」?
曰:「是何言欤!
《彖》不云乎,『女正位乎内,男正位乎外』也」?
曰:「然则,何谓为独言『利女正」』?
曰:「家道主于内,故女正乎内,则一家正矣。
凡家人之祸,未有不始于女子者也,此所以戒也。
呜呼!
事无不利于正,未有不正而利者。
圣人于卦,随事以为言,故于《坤》则利牝马之正,于《同人》则利君子正,于《明夷》则利艰正,于《家人》则利女正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睽》之《彖》与卦辞之义反,何谓也」?
曰:「吾不知也」。
童子曰:「《睽》之卦曰『小事吉』,《彖》曰『睽之时用大矣哉」』。
曰:「小事睽则吉,大事睽则凶也。
凡睽于此者,必有合于彼。
地睽其下而升,天睽其上而降,则上下交而为泰,是谓小睽而大合。
使天地睽而上下不交,则否矣。
圣人因其小睽而通其大利,故曰『天地睽而其事同,男女睽而其志通,万物睽而其事类』,其《象》又曰『君子以同而异」』。
童子问曰:「履险蹈难谓之《蹇》,解难济险谓之《解》,二卦之义相反而辞同,皆曰『利西南』者,何谓也」?
曰:「圣人于斯二卦,辞则同而义则异,各于其《彖》言之矣。
《蹇》之《彖》曰『往得中也』,《解》之《彖》曰『往得众也』者是已。
西南,坤也,坤道主顺。
凡居蹇难者,以顺而后免于患。
然顺过乎柔,则入于邪。
必顺而不失其正,故曰『往得中也』;
解难者必顺人之所欲,故曰『往得众也」』。
童子问曰:「『《损》,损下益上』,『《益》,损上益下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上君而下民也。
损民而益君,损矣;
损君而益民,益矣。
《语》曰『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』,此之谓也」。
童子又曰:「《损》之《象》曰『君子以惩忿窒欲』,《益》之《象》曰『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呜呼!
君子者天下系焉,其一身之损益,天下之利害也。
君子之自损者忿欲尔,自益者迁善而改过尔。
然而肆其忿欲者,岂止一身之损哉?
天下有被其害矣。
迁善而改过者,岂止一己之益哉?
天下有蒙其利者矣」。
童子曰:「君子亦有过乎」?
曰:「汤、孔子,圣人也,皆有过矣。
君子与众人同者,不免乎有过也。
其异乎众人者,过而能改也。
汤、孔子不免有过,则《易》之所谓《损》、《益》者,岂止一身之损益哉」?
童子问曰:「『《乾》,不利即戎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谓其已甚也,去小人者不可尽,盖君子者养小人者也。
小人之道长,斯害矣,不可以不去也;
小人之道已衰,君子之利及乎天下矣,则必使小人受其赐而知君子之可尊也。
故不可使小人而害君子,必以君子而养小人。
《夬》刚决柔之卦也。
五阳而一阴,决之虽易,而圣人不欲其尽决也,故其《彖》曰『所尚乃穷也』。
小人盛则决之,衰则养之,使知君子之为利,故其《象》曰『君子以施禄及下』。
小人已衰,君子已盛,物极而必反,不可以不惧,故其《象》又曰『居德则忌」』。
童子问曰:「『《困》,亨,贞大人吉,无咎』,其《彖》曰『险以说,困而不失其所,亨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困,亨者,困极而后亨,物之常理也,所谓《易》穷则变,变则通也。
『困而不失其所亨』者,在困而亨也,惟君子能之。
其曰『险以说』者,处险而不惧也。
惟有守于其中,则不惧于其外。
惟不惧,则不失其所亨,谓身虽困而志则亨也,故曰『其惟君子乎』。
其《象》又曰『君子以致命遂志』者是也」。
童子又曰:「敢问『正大人吉,无咎』者,古之人孰可以当之」?
曰:「文王之羑里、箕子之明夷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革》之《彖》曰『汤、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逆莫大乎以臣伐君。
若君不君,则非君矣。
是以至仁而伐桀、纣之恶,天之所欲诛而人之所欲去,汤、武诛而去之,故曰『顺乎天而应乎人』也」。
童子又曰:「然则,正乎」?
曰:「正者常道也。
尧传舜,舜传禹,禹传子是已。
权者,非常之时,必有非常之变也,汤、武是已。
故其《彖》曰『《革》之时,大矣哉』云者,见其难之也」。
童子又曰:「汤、武之事,圣人贵之乎」?
曰:「孔子区区思文王而不已,其厚于此则薄于彼可知矣」。
童子又曰:「顺天应人,岂非极称之乎,何谓薄」?
曰:「圣人于《革》称之者,适当其事尔。
若《乾》《坤》者,君臣之正道也,于《乾》《坤》而称汤、武,可乎?
圣人于《坤》,以『履霜』为戒,以『黄裳』为吉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革》去故而《鼎》取新,何谓也」?
曰:「非圣人之言也,何足问!
《革》曰去故不待言而可知,《鼎》曰取新,《易》无其辞,汝何从而得之
夫以新易旧,故谓之革。
若以商革,以周革商,故其《象》曰『汤、武革命』者是也。
然则以新革故一事尔,分于二卦者,其谁乎」?
童子又曰:「然则《鼎》之义何谓也」?
曰:「圣人言之矣:『以木巽火,亨饪也』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震》之辞曰『震惊百里,不丧匕鬯』者,何谓也」?
曰:「《震》者雷也,惊乎百里,震之大者也。
处大震之时,众皆震惊,而独能不失其守、不丧其器者,可以任大事矣。
故其《彖》曰『震惊百里,惊远而惧迩也』;
不丧匕鬯,『出可以守宗庙社稷,为祭主』者,谓可任以大事也」。
童子曰:「郭公夏五,圣人所以传疑,《彖》之阙文奈何」?
曰:「圣人疑则传疑也,若《震》之《彖》,其辞虽阙,其义则在,又何疑焉」?
童子问曰:「《艮》之《象》曰『君子以思不出其位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《艮》者,君子止而不为之时也。
时不可为矣则止,而以待其可为而为者也,故其《彖》曰『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』。
于斯时也,在其位者宜如何?
思不出其位而已。
然则,位之所职,不敢废也。
《诗》云『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』,此之谓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《归妹》,征凶』,《彖》曰『《归妹》,天地之大义,人之终始也』,其卦辞凶而《彖》辞吉,何谓也」?
曰:「合二姓,具六礼而归,得其正者,此《彖》之所谓归妹者也。
若婚不以礼而从人者,卦所谓征凶者也」。
童子曰:「敢问何以知之」?
曰:「《咸》之辞曰『取女吉』,其为卦也,《艮》下而《兑》上,故其《彖》曰『上柔而下刚』,『男下女』,是以吉也。
《渐》之辞曰『女归吉』,其为卦也,《艮》下而《巽》上,其上柔下刚,以男下女,皆与《咸》同,故又曰『女归吉』也。
《归妹》之为卦也不然,《兑》下而《震》上,其上刚下柔,以女下男,正与《咸》、《渐》反,故彼吉则此凶矣。
故其《彖》曰『征凶,位不当也』者,谓《兑》下《震》上也」。
童子曰:「取必男下女乎」?
曰:「夫妇所以正人伦,礼义所以养廉耻,故取女之礼,自纳采至于亲迎,无非男下女而又有渐也,故《渐》之《彖》曰『渐之进也,女归吉也』者是已。
奈何《归妹》以女下男而往,其有不凶者乎」?
童子问曰:「《兑》之《彖》曰『顺乎天而应乎人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『《兑》,说也』。
『说以先民,民忘其劳;
说以犯难,民忘其死』。
说莫大于此矣。
而所以能使民忘劳与死者,非顺天应人则不可。
由是见小惠不足以说人,而私爱不可以求说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《萃》,聚也』,其辞曰『王假有庙』;
《涣》,散也,其辞又曰『王假有庙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谓《涣》为散者,谁欤?
《易》无其辞也」。
童子曰:「然则,敢问《涣》之义」?
曰:「吾其敢为臆说乎!
《涣》之卦辞曰『利涉大川』,其《彖》曰『乘木有功也』,其《象》亦曰「风行水上,《涣》」。
而人之语者,冰释汗浃皆曰涣。
然则涣者流行通达之谓也,与夫乖离分散之义异矣。
呜呼!
王者富有九州四海,万物之象莫大于《萃》,可以有庙矣;
功德流行达于天下,莫大于《涣》,可以有庙矣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节》之辞曰『苦节,不可贞』者,自节过苦而不得其正欤?
物被其节而不堪其苦欤」?
曰:「君子之所以节于己者,为其爱于物也,故其《彖》曰『节以制度,不伤财,不害民』者,是也。
节者物之所利也,何不堪之有乎?
夫所谓苦节者,节而太过,行于己不可久,虽久而不可施于人,故曰『不可正』也」。
童子曰:「敢问其人」?
曰:「异众以取名,贵难而自刻者,皆苦节也。
其人则鲍焦于陵仲子之徒是矣,二子皆苦者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小过》之《象》曰『君子以行过乎恭,丧过乎哀,用过乎俭』者,何谓也」?
曰:「是三者施于行己,虽有过焉无害也;
若施于治人者,必合乎大中,不可以小过也。
盖仁过乎爱,患之所生也;
刑过乎威,乱之所起也。
推是可以知之矣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既济》之《象》曰『君子思患而豫防之』者,何谓也」?
曰:「人情处危则虑深,居安则意怠,而患常生于怠忽也。
是以君子既济,则思患而豫防之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『火在水上,《未济》,君子以慎辨物居方』,何谓也」?
曰:「《未济》之象,火宜居下而反居上,水宜居上而反居下,二物各失其所居,而不相济也。
故君子慎辨其物宜,而各置其物于所宜居之方,以相为用,所以济乎未济也」。
童子问曰:「《系辞》非圣人之作乎」?
曰:「何独《系辞》焉,《文言》、《说卦》而下,皆非圣人之作,而众说淆乱,亦非一人之言也。
昔之学《易》者,杂取以资其讲说,而说非一家,是以或同或异,或是或非,其择而不精,至使害经而惑世也。
然有附托圣经,其传已久,莫得究其所从来而覈其真伪。
故虽有明智之士,或贪其杂博之辩,溺其富丽之辞,或以为辨疑是正,君子所慎,是以未始措意于其间。
若余者可谓不量力矣,邈然远出诸儒之后,而学无师授之传,其勇于敢为而决于不疑者,以圣人之经尚在,可以质也」。
童子曰:「敢问其略」。
曰:「《乾》之初九曰『潜龙勿用』,圣人于其《象》曰『阳在下也』,岂不曰其文已显而其义已足乎?
而为《文言》者又曰『龙德而隐者也』,又曰『阳在下也』,又曰『阳气潜藏』,又曰『潜之为言隐而未见』。
《系辞》曰:『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
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
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
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
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』。
其言天地之道、乾坤之用、圣人所以成其德业者,可谓详而备矣。
故曰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』者,是其义尽于此矣。
俄而又曰:『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』。
又曰:『夫乾确然,示人矣。
夫坤隤然,示人简矣』。
又曰:『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其德行常以知险。
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其德行常简以知阻』。
《系辞》曰『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』者,谓六爻而兼三材之道也。
其言虽约,其义无不包矣。
又曰:『《易》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,兼三材而两之,故六。
六者非他也,三材之道也』。
而《说卦》又曰:『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
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
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
兼三材而两之,故《易》六画而成卦。
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,故《易》六位而成章』。
《系辞》曰『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』;
又曰『辨吉凶者存乎辞』;
又曰『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』;
又曰『《易》有四象,所以示也。
系辞焉,所以告也。
定之以吉凶,所以断也』;
又曰『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』。
其说虽多,要其旨归,止于系辞明吉凶尔,可一言而足也。
凡此数说者其略也,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,不可以胜举也。
谓其说出于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,故择之不精,则不足怪也。
谓其说出于一人,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。
其遂以为圣人之作,则又大缪矣。
孔子之文章,《易》、《春秋》是已,其言愈简,其义愈深。
吾不知圣人之作,繁衍丛脞之如此也。
虽然,辨其非圣之言而已,其于《易》义,尚未有害也,而又有害经而惑世者矣。
《文言》曰『元者善之长也,亨者嘉之会也,利者义之和也,贞者事之干也』,是谓《乾》之四德;
又曰『乾元者始而亨者也,利贞者性情也』,则又非四德矣。
谓此二说出于一人乎,则殆非人情也。
《系辞》曰:『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』。
所谓图者,八卦之文也,神马负之自河而出,以授于伏羲者也。
盖八卦者非人之所为,是天之所降也。
又曰:『包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』。
然则八卦者是人之所为也,河图不与焉。
斯二说者已不能相容矣,而《说卦》又曰『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幽赞于神明而生蓍,参天两地而倚数,观变于阴阳而立卦』,则卦又出于矣。
八卦之说如是,是果何从而出也?
谓此三说出于一人乎,则殆非人情也。
人情常患自是其偏见,而立言之士莫不自信,其欲以垂乎后世,惟恐异说之攻之也,其肯自为二三之说以相抵捂而疑世,使人不信其书乎?
故曰非人情也。
凡此五说者自相乖戾,尚不可以为一人之说,其可以为圣人之作乎」?
童子曰:「于此五说,亦有所取乎」?
曰:「《乾》无四德,而洛不出图书,吾昔已言之矣。
若元亨利贞,则圣人于《彖》言之矣。
吾知自尧舜已来,用卜筮尔,而孔子不道其初也,吾敢妄意之乎」?
童子曰:「是五说皆无取矣,然则,繁衍丛脞之言与夫自相乖戾之说,其书皆可废乎」?
曰:「不必废也。
古之学经者皆有大传,今《书》《礼》之传尚存。
此所谓《系辞》者,汉初谓之《易大传》也,至后汉已为《系辞》矣。
《语》曰:『为赵、魏老则优,不可以为滕、薛大夫也』。
《系辞》者谓之《易大传》,则优于《书》《礼》之传远矣,谓之圣人之作,则僭伪之书也。
盖夫使学者知《大传》为诸儒之作,而敢取其是而舍其非,则三代之末,去圣未远,老师名家之世学,长者先生之馀论,杂于其间者在焉,未必无益于学也。
使以为圣人之作,不敢有所择而尽信之,则害经惑世者多矣。
此不可以不辨也,吾岂好辨者哉」!
童子曰:「敢问四德」。
曰:「此鲁穆姜之所道也。
初,穆姜之筮也,遇《艮》之《随》,而为《随》元亨利贞说也,在襄公之九年
后十有五年,而孔子始生,又数十年而始赞《易》,然则四德非《乾》之德,《文言》不为孔子之言矣」。
童子曰:「或谓左氏之传《春秋》也,窃取孔子《文言》以上附穆姜之说,是左氏之过也,然乎」?
曰:「不然。
彼左氏者胡为而传《春秋》,岂不欲其书之信于世也?
乃以孔子晚而所著之书,为孔子未生之前之说,此虽甚愚者之不为也。
盖方左氏传《春秋》时,世犹未以《文言》为孔子作也,所以用之不疑
然则,谓《文言》为孔子作者出于近世乎」。
童子曰:「敢问八卦之说。
或谓伏羲已授河图,又俯仰于天地,观取于人物,然后画为八卦尔。
二说虽异,会其义则一也,然乎」?
曰:「不然。
此曲学之士牵合傅会,以茍通其说,而遂其一家之学尔。
其失由于妄以《系辞》为圣人之言而不敢非,故不得不曲为之说也。
河图之出也,八卦之文已具乎,则伏羲授之而已,复何所为也?
八卦之文不具,必须人力为之,则不足为河图也。
其曰观天地、观鸟兽、取于身、取于物,然后始作八卦,盖始作者前未有之言也。
考其文义,其创意造始,其劳如此,而后八卦得以成文,则所谓河图者何与于其间哉?
若曰已授河图,又须有为而立卦,则观于天地、鸟兽,取于人物者,皆备言之矣,而独遗其本始所授于天者,不曰取法于河图,此岂近于人情乎?
考今《系辞》二说离绝,各自为言,义不相通,而曲学之士牵合以通其说,而误惑学者,其为患岂小哉?
古之言伪而辨、顺非而泽者,杀无赦。
呜呼,为斯说者,王制之所宜诛也」!
童子曰:「敢问生蓍立卦之说。
或谓圣人已画卦,必用以筮也,然乎」?
曰:「不然。
考其文义可知矣。
其曰『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』者,谓始作《易》时也。
又曰『幽赞于神明而生蓍,参天两地而倚数,观变于阴阳而立卦,发挥于刚柔而生爻』者,谓前此未有,圣人之将作《易》也,感于神明为之生,圣人得之,遂以倚数而立卦,是言昔之作《易》立卦之始如此尔。
故汉儒谓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者,用此说也。
其后学者知幽赞生蓍之怪,其义不安,则曲为之说,曰用生蓍之意者,将以救其失也。
又以卦由数起之义害于二说,则谓已画卦而用以筮,欲牵合二说而通之也。
然而考其文义,岂然哉?
若曰已作卦而用以筮,则大衍之说是已。
大抵学《易》者莫不欲尊其书,故务为奇说以神之。
至其自相乖戾,则曲为牵合而不能通也」。
童子曰:「敢请益」。
曰:「夫谕未达者,未能及于至理也,指事据迹以为言。
余之所以知《系辞》而下非圣人之作者,以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。
盖略举其易知者尔,其馀不可以悉数也。
其曰『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』,又曰『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』云者,质于夫子平生之语,可以知之矣。
其曰『知者观乎《彖》辞,则思过半矣』,又曰『八卦以象告,爻彖以情言』云者,以常人之情而推圣人可以知之矣。
其以《乾》《坤》之策『三百有六十,当期之日』,而不知七八九六之数同,而《乾》《坤》无定策,此虽筮人皆可以知之矣。
至于何谓『子曰』者,讲师之言也。
《说卦》、《杂卦》者,筮人之占书也。
此又不待辨而可以知者。
然犹皆迹也,若夫语以圣人之中道而过,推之天下之至理而不通,则思之至者可以自得之」。
童子曰:「既闻命矣,敢不勉(」(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七八。以上李文泽校点)
)/乾:疑衍。
东晋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三○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五九、《历代名贤确论》卷六一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经籍典卷三八二
周迁而东,天下遂不能一。
仲尼作《春秋》,区区于尊周而明正统之所在。
晋迁而东,与周无异,而今黜之,何哉?
是有说焉,较其德与迹而然尔。
周之始兴,其来也远。
当其盛也,瓜分天下为大小之国,众建诸侯,以维王室,定其名分,使传子孙而守之,以为万世之计。
厉王之乱,周室无君者十四年,而天下诸侯不敢侥倖而窥周。
于此然后见周德之深,而文、武、周公之作,真圣人之业。
故虽天下无君,而正统犹在,不得而改。
平王之迁,国地虽蹙,然周德之在人者未厌,而法制之临人者未移。
平王以子继父,自西而东,不出王畿之内西周之地八百里东周六百里,以井田之法计之,通为千里之方。)
则正统之在周也,推其德与迹可以不疑
夫晋之为晋,与夫周之为周也异矣。
其德法之维天下者,非有万世之计、圣人之业也,直以其受魏之禅而合天下于一,推较其迹,可以曰正而统尔。
惠帝之乱,晋政已亡,悯、怀之间,晋如线尔,惟嗣君继世,推其迹曰正焉可也。
建兴之亡,晋于是而绝矣。
夫周之东也,以周而东。
晋之南也,岂复以晋而南乎?
自悯帝死贼庭,琅邪起江表,位非嗣君,正非继世,徒以晋之臣子,有不忘晋之心,发于忠议而功不就,可为伤已!
若因而遂窃万世大公之名,其可得乎?
《春秋》之法「君弑而贼不讨」,则以为无臣子也。
使晋之臣子遭乎圣人,适当《春秋》之责,况欲以失国共立之君干天下之统哉?
夫道德不足语矣,直推其迹之如何尔。
若乃国已灭矣,以宗室子自立于一方,卒不能复天下于一,则晋之琅邪,与夫后汉刘备五代汉之刘崇何异?
未尝为正统,则东晋可知焉尔。